从抖音算法,看懂道德经
老子《道德经》里说,道看不见,但却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构建每个人不同的人生。
今天这篇贾真周记,看起来可能难懂无趣,但是耐性看完,可能会改变你的人生惯性。
我们从礼法、德法,道法,三个层次从低到高,来洞察人生哲学。
礼法(方法):研究“礼”,大都无礼之人
《道德经》马王堆出土帛书版,内容的排序完全和流传千古的版本不一样,所以我之前就一直觉得,要真正读懂《道德经》,是要理解它的逻辑关系,而要理清逻辑,要看它的先后循序。
第一篇,并不是那句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,而是批评儒家,说儒家太讲“礼仪”了,这是非常浅薄的。
无德之人,才会热衷于礼仪,有德之人,根本就不需要。
这个逻辑,其实很好理解,一个道德高尚的人,尊重每个人,他只要做事情由心的,根本不需要形式上的礼仪。
但是一个卑鄙的人,才需要用礼仪来伪装自己的“心迹”。
所以你回想下你经历过的人,很多过分讲礼仪的人,反而都虚伪。
可以这么去理解,虽然老子看不上礼仪,但“礼”是个向上处事方法,但是真正“礼”的核心,不是固守陈规,而是修德。
当你的“德”够了的时候,那些形式上的礼节,你就可以不用了。
对应着做抖音赛道,思考怎么靠“礼”做好一个账号?
比如最近爆火的“郭有才”,你如果只是复制他的做法,那就是“礼”,这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。
但如果你能看到,他的爆火做法背后的“德”,背后的文化出口:一批郁郁不得志的小人物,在当下环境幻想着一夜成名,你就知道郭有才的本质和“爽剧”没什么区别,他代表着草根对逆袭的向往。
所以,“礼”是表面行为,而“德”是产生这些行为的群体文化,是认知。
德法(文化):先德后礼,才能知行合一
故事1:
我05年被大学开除之后,曾经去面试过高露洁的路演项目经理,这个岗位月薪过万,最后在一堆牛人当中脱颖而出,历经三轮面试被选中,后来我没去。
究其原因,就是我在面试前反复说服自己,不要在和面试官聊天里,主观评价自己。
如果需要介绍某方面的能力,就找客观事实,比如自己在大学做过类似的事情。
你看,我没有去学任何面试的技巧(礼仪),只是说服自己客观真实(德),才是打动人的制胜法宝,所以最后就能以不变应万变。
故事2:
我曾经醉驾被判刑2个月,在看守所里接触最多的是小偷,从我的文化认知里,偷东西很丢人,所以礼貌起见,我尽量避免表达这样的观点。
但是有一次,我至今也不记得说了句什么,一堆小偷异样眼神盯着我,反问我一句话:“偷东西丢人吗?”
也就是说,如果在小偷的圈子里,我要长期的让他们觉得我有礼貌(礼仪),就必须先说服自己认同他们的文化(德),否则我的行为一定会暴露我的认知。
认同小偷的文化,我后面括弧加了个德,可能读者不能接受,这算什么“德”?
实际上“德”是文化,但是文化没有对错,只有认同。
比如有人举例,如果有人去大英博物馆把中国国宝偷回国,那他算卑鄙小偷,还是民族英雄?
我们之前还举过例子,回族人有不吃猪肉的文化,那吃猪肉到底是对,还是不对?
答案是:文化没有对错,只是一个群体的认同。
中国是农业社会基础,所以集体主义文化就是对的,西方是工商社会基础,所以个人自由也是对的。
就好像抖音的信息茧房,不同文化认知的人,刷到的抖音内容截然不同。
相信厚黑学的,看到的教怎么赚快钱,甚至教女孩子做“捞女”。
相信赚钱取之有道的,刷到的都是教走正道的博主。
就像阳明心学里提出的观点,心即理,你信仰什么,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。
比如我之前做电商,总认为性价比和搜索,是电商的全部。
所以我眼睛能看到的商品和玩法,都是低价和白嫖流量。
而后面我看到越来越多起来的商家,都是高价,我就说服自己相信高价才代表着未来。
当我认知改变那一刻,我再去产业带看产品的时候,就只看高品质的货,学习打法的时候,都研究的付费打法。
也就是说,你的电商命运的改变,不是学了某个技术,是文化认知的改变,相信什么是对的。
儒家思想文化,是君命天授,在这种认知下,就算你再强,也只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。
而在陈胜吴广喊出那句: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”的时候,在刘邦项羽看到秦始皇的时候,相信“彼可取而代之”之时,认知变了那一刻,人生轨迹就随之改变了。
“知”是改变“行”的动力源头,“行”是“知”的惯性,知改变了,行为自然就跟着变了。
那这么多不同的“德”(文化),而且没有对错,我们到底应该去修哪一种“德”,是要“致良知”吗?
答案:不是,人类本身就没有良知,只有欲望。
道法(算法):先道后德,就像先胜而后战
中国曾经经历过人民公社时期,吃大锅饭时期,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,人民也拥护。
但这却是一个注定不能成功的实验,因为自然法则是适者生存,弱肉强食。
邓小平时期,喊出一句口号:“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”,然后带动中国现代化,尤其是深圳的快速发展,这是注定会成功的壮举,因为符合自然法则。
《孙子兵法》讲,要先胜后战,而“修德”成败核心,先有道,再有德,因为“德”要匹配“道”的规律。
那什么是“道”?
老子说,道说不出来,看不见,最像道的是水。
可能是当时局限性,老子举不出更好的例子,如果在当下,我相信老子会说道像算法,你玩抖音,你看不见算法,但是算法却作用却无处不在。
所以老子提倡的无为,其实就是不干涉算法。
只要你干涉算法了,抖音就只能满足一类人需求。
你不干涉算法,算法就能满足所有人需求。
王阳明龙场悟道,得出三个字:致良知。让大家去人欲,存天理。
他得出这个结论,举例是看到小孩跌入水中,不用人教,你也想去救他,这是良知。
比如母亲养育自己孩子,也是不用人教的良知。
但实际上,救同类,养小孩和杀死入侵者,烤乳猪一样,都是一样的行为,既不是良知,也不是做恶,都是生物在基因操控下设计的算法,甚至人类和动物也没区别。
也就是说,母爱是种保护基因的欲望,而不是良知。
暴力也是保护基因的设定,也不算是做恶,这些在所有动物身上,都是天生就有的。
所以道这个算法,手上牵着那条线,不是良知,而是一套共通的生物欲望。
因为只有一套算法,所以我们看历史,发现历史不断在重演。
屠龙勇士最后变成巨龙,然后又被下一个勇士干掉,这大概就是道德经里说的“反”。
所以,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然后循环往复。
翻译一下就是,一套算法,在二种不同文化作用下,生成三种不同行为模式,构建了万物并存的花花世界,并不断更迭重演。
抖音这个存在于人类大生态下的小生态,也就是靠一套算法,让不同文化认知的人,产生不同的内容。
然后,再基于不同的用户的行为,让每个人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世界,最后算法的目标是让你流连忘返(停留)。
微信,阿里,百度三巨头,深谙中国文化(德),所以他们征服中国市场,但走不出中国。
字节抖音,他不再是文化驱动,而是算法驱动(道),不同国家看到的抖音产品,都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,所以它很容易就征服世界。
好了,今天贾真的周记,就分享这么多。
其实写这篇文字,更多是我自己思考的过程,澄清下,不是为了故作姿态,我也不会出家。
研究道,德,哲学其实目的还很俗,就是怎么用它来理解用户,然后卖东西给他们。
最后做个总结,先修礼法,但是只就会浮于表面。
所以,想要礼深,不如研究文化(德),寻求群体认同,然后生出创新。
而研究文化,很容易误入歧途,为了不走弯路,要先胜后战,剥离人性,去研究算法(道)。
(注:本篇周记于6月12日更新给108将会员,第一时间收看贾真电商周记联系下方微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