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么判断别人的分享,有没有价值? -「贾真108将」电商黄埔军校
你好,欢迎收听贾真5分钟,我是贾真,今天我这个内容,会给所有准备分享的师兄听,也会用来警示我自己,提供真正有价值的知识。
听课学习,怎么判断这个老师的分享有没有价值?
可以用“循证医学理论”。
最不可信的,第一层级分享,是“个人经验分享”。
常见的说辞,就是从我爷爷开始,就是这么做的,你爷爷这么做,和这么做对不对,有绝对的关系吗?
稍微好点的,第二层级分享,进行“案例复盘”。
做之前是什么数据,操作之后是什么数据,然后得出结论,怎么操作才能做出爆款。
但是案例复盘,也有问题啊,你怎么知道这个案例的成功,是因为做了 a 操作,可能你没有留意的 b 操作,反而才是这个链接成功的核心。
所以再高级一点,第三层级分享,可以加上“对照组”。
用同样的方法,同时操作两个新品链接:
a 产品我不这样操作,它流量没起来,b 产品我这么操作了,它就起来了。
所以得出结论,这个操作方法,是新品起权重的关键。
说实话,到第三层级,就已经很牛叉了,但是还有漏洞,可不可能就单纯因为 b 产品本身就好,你做不做这个操作,链接都能起来?
第四层级的分享,就是进行“同品跨店实验”。
不同的店铺,同一个产品,不同的操作,如果做了这个操作的产品,能起来,没做的起不来,那就能得出结论,这个操作方法有效果。
但还不够,还有一种可能,是店铺不同对结果的干扰,a店铺是1层级,流量本身就少,b 店铺5层级,流量大,所以b店铺产品起来,可能是因为受益于店铺。
再或者是,受到淘宝同人店铺规则的影响,导致a店铺的产品起不来。
那怎么办呢?
最高层级的分享,叫“荟萃分析”。
要有大数据样本支持,我让100个店的100个单品,都做了这样的操作,最后80%的产品,流量能起来到多少,所以得出结论:这个做法有效。
可能到这里,很多人会提出质疑,你怎么可能同时有这么多的店铺案例让你测试?
还真有!
我现在带着200多个 c 店在做手机壳产品,大家同步操作,关注数据结果,我相信三个月以后,不管我们能不能成功,这本身就是一次花多少钱都换不来的学习过程,因为我们相信,实战岀真知!
最后做个总结,从医学上来看,分享的内容是否有价值,分成5个层级:
▶ 第一层级,就是单纯的个人经验分享,是否有效,他自己都没验证过。
▶ 第二层级,是案例复盘,前后数据对比,拉一个产品的成长过程数据。
▶ 第三层级,是对照实验,把同店铺两个产品的数据,做对比和对照。
▶ 第四层级,是跨店对照,同一个产品,不同店铺操作,看数据反馈。
▶ 第五层级,是荟萃分析,整理大量做了和没做这个操作的链接数据,汇总分析。
当然,我必须承认,包括我自己的很多的知识,也都是停留在案例复盘,或者经验分享这个纬度。
但是,当我们明白自己的知识还是低层级的时候,就会有“敬畏心”,知道了自己做了一个成功案例,或者这个经验听起来再有道理,也不一定是真的有价值,然后支撑着自己,小心翼翼的去往更高层级的方向,去尽量的靠近真相。
额外分享一点,就是大家知道科学届有个鄙视链,数学>物理学>化学>生物学>心理学>经济学。
为什么是这样呢?
大致是因为,用数学的公式,来验证物理推论,用物理的定理,来进行化学实验,用化学的反应来解释生物特征,用生物特征来论证心理活动,用心理的变化来解释经济学。
当未来一切,都能用数学解释,都能变成一个公式的时候,人类就变成了上帝。
通过这个,我想说的是,我们电商实战的目的,不是为了实战而实战,而是为了“真知”。
我们做所有实战案例的源头,都是因为有了某个猜想,而不管对照实验,还是荟萃分析,都是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正确,一旦猜想被验证了,这个猜想就变成了“真知”。
电商圈的人,都喜欢看别人的实操分享,鄙视链是实操大于理论,其实实操本身价值有限,因为有局限性。
但是能从实操里得出关于底层逻辑“猜想”,并且用新案例证明这个底层逻辑,最后得出来这个“底层逻辑理论”,才是真正的干货。
好了,我今天的分享就这么多,我的内容不一定是对的,希望用贾真的知识,唤醒你的智慧。
为了拿更多的时间去实战,提供更有价值的内容,团队的小伙伴建议我贾真5分钟,每周只更新一期就好,所以最后定在每周三更新。